最新目录

土地开发整理合理对策分析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国务院颁发的 >中指出,耕地红线不能突破,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 亿亩,耕地面积不能少于这个数据。因此,规范建设用地、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对现有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

在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纲要>>中指出,耕地红线不能突破,我国的耕地红线是18 亿亩,耕地面积不能少于这个数据。因此,规范建设用地、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对现有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现土地集约化,健全耕地保护制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一、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人地矛盾现象就十分的突出,土地人均面积少,质量下降,尤其是在一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把城郊的一些优质的耕地资源用作建设用地。我国人口是一个递增的趋势,可耕地的减少给我国的农业粮食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已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样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现简述如下。

(一)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包括开发荒地和整理居民建设用地,我国宜耕土地资源有限,宜耕荒地的复垦率低,不过,为了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对宜耕荒地进行开发利用,以我国现有的开发能力,在开发过程中投入多、周期长,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有效果。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已全面启动,很多地方已实现了退耕还林,所以,用来可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较少。一般情况下居民建设用地的开发整理工作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也就出现了耕地开发面积少的局面。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现象严重。

(二)村镇建设规划管理落后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应该和村镇的规划相衔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新农村工作的一部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工作都有具体的规划要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是一样。不过,由于村镇、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使规划工作也千差万别。规划水平低、甚至没有规划现象也时有发生,这就影响了土地整理工作正常进行。土地整理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土地整理的收益也不明显,因此,一些热衷于政绩的领导根本看不起土地整理工作,并且地方的领导更换也很频繁,这一届领导主抓的工作,可能下一届领导就不再注重等,这些都影响着土地整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对策

(一)拓宽土地整理工作新思路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在加快。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村镇需要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尤其是农村土地的整理工作,自从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土地都回到农民手中,不仅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民对土地的珍惜之情,一些农民将靠近自己承包地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农作物,将高低不平、零碎地块进行平整以提高土地的质量,也为机械化的耕作打下基础。所以,农村土地的可开发资源已很有限。为此,在农村土地的整理工作还要有新的思路,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以农村宅基地改造为基础,对土地包括建设用地进行规划整理,可以建设村住宅楼,将分散集中的一户一宅的住宅形式进行整理,鼓励农民形成新的集聚区,这样,既方便了农民的生活,改善了其居住条件,也可以将多余的宅基地节约出来用作耕地,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拓宽农村土地开发的融资渠道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尤其是涉及到居民楼建设和农村的搬迁等问题,这些问题单单由政府出面并不能完全解决,还要由有实力的房地产公司加入,才能共同完成土地的开发整理工作。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形成的一户一宅的住宅形式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观念很难以改变,有些甚至不愿意住到楼上。政府只有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想农民所想,土地开发整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涉及民生的一个系统的问题,鼓励农民住上住宅楼,其中重要的问题是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为住楼农民提供工作生活的保障。整理后的宅基地可以进行复垦,逐渐成为优质的土地资源,以补充我国土地资源的缺乏。

(三)提高农民的土地资源整理意识

农村的土地资源整理工作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周期长难度大,而且也属于一项民生的工程。因此,政府应该积极的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行宣传,提高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的认识程度,同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鼓励农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使群众能够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行监督。实际上,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以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进行,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园区化的举措,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 网址: http://www.zgtdzz.cn/qikandaodu/2021/0208/346.html



上一篇:贵安新区产业园区集约化利用土地的一些思考
下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思考

中国土地投稿 | 中国土地编辑部| 中国土地版面费 | 中国土地论文发表 | 中国土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土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