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清代呼兰地区土地开垦及其影响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东北作为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地,毗邻俄罗斯和朝鲜,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东北又是满族发祥地,深受清政府重视,满族大举入关后,长期对其进行封禁,致使东北人烟稀少。 自清

东北作为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地,毗邻俄罗斯和朝鲜,处于重要的战略位置;东北又是满族发祥地,深受清政府重视,满族大举入关后,长期对其进行封禁,致使东北人烟稀少。

自清军入关,封禁政策便是清廷统治总体战略布局重要的一部分,时间长达两百年,主要针对汉人,禁止其在东北定居进行垦荒以及开采东北特产。顺治十年(1653)颁布《辽东招民授官条例》,在康熙六年(1667)被废,乾隆五年(1740年)再次封禁,因清政府试图留存满洲发源地不被外族人占有,保持“满洲之本习”及满族的特殊经济利益,以防参山、围场、旗地、官荒、牧场等地利益,因此严格执行条例,后又因清统治者日渐腐败,外部侵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呼兰地区逐步开禁,本文主要利用《呼兰府志》、《黑龙江外记》的基础上,对于呼兰地区的土地开发情况及其影响进行探究。

1 呼兰地区土地开发过程和规模的扩大

《黑龙江外纪》中说道:“呼兰以河得名,又号霍伦,在齐齐哈尔东南八百四十里,毗连吉林,万山雄峻,间亦产参,初拨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兵践更巡徼,其土沃屡丰,诸城不及。”[2]呼兰以呼兰河闻名,最开始的呼兰即是出自满语,意为“烟囱”,位于黑龙江地区。“呼兰辖境,四周一千五百余力里,距边较远,号位腹地,与吉林省属境仅隔松花一江,东面多山,余皆平原极望,土脉膏腴,长河支港,足资灌溉。”[1]呼兰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一片地质优越,水流充足,山川茂密的地区,有着良好的地貌的土地。由于呼兰特产丰富,盛产人参,所以在清初的时候就被统治者设为禁区,不许民人随便踏入,遂即使拥有大面积肥沃的土地,却未真正开发,经济文化发展也略显萧条。

雍正九年,呼兰设卡8处,最初的时候从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三城拨派官兵驻守,以稽查偷盗之人。虽清政府对呼兰实行长期的禁封,但仍有大批受灾民人从海上或陆地进入辽东,偷盗参珠日益严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遂在雍正十一年(1731年)依照御前侍卫叶珠的请求,在呼兰地区开始派驻官兵,开垦荒地,一是可以缓解东北边境的军垧问题,二可以更好的防止民人的随意偷盗参珠,对于呼兰来说,这片土地得到了首次的开垦。由于呼兰的地形十分优越,土地肥沃,在次年,也就是雍正十二年(1734年)黑龙江将军卓尔海上奏,建议呼兰地区开始增设官庄,囤积粮谷,至乾隆二年(1737年)呼兰增设官庄四十座,后在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道光十六年(1836年)共增设官庄三十座,呼兰的土地开发正式也因为官庄兴运起来。

随着官庄的兴起,呼兰大量肥沃的土地被开发,但是封禁政策仍然持续,但已经阻止不了民人纷纷涌入这片待开发的肥沃地区。“直隶、山东游民,多出关谋食,呼兰旗营官庄利其工勤值贱,收为贷佣,浸假私以地售之,岁课其租。该营官苦于伺察,略予规利,亦遂不加诘禁。”[3]大量闲散民人的涌入,尤其是山东、直隶,即使严加看管,但也无济于事,“咸丰、同治之间,民屯大起,直隶、山东游民流徒关外者,趋之如鹜。”[1]关于呼兰土地的封禁和驰禁,地方官员几次上奏表明招民开垦的种种好处,但是清统治者因恐珠、参、屯、防务有碍,依然采取禁封的态度,为此也一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咸丰四年,将军奕格议办招垦,七年,御史吴炜有驰禁官荒之奏,邻省居民闻风趋至,旗丁遂将哨道内外并城之远近公中闲荒,争先圈占,收取私租。”[3]由于开垦消息的传播,大量民人开始对这片肥沃的土地产生向往,前往私垦。在咸丰九年(1859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查出官屯附近私垦地已经高达八千余垧。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咸丰十年(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提议招垦呼兰闲荒,杜绝流民私垦,亦可加强边防,随即清政府同意这一提议,开始了正式的官招民垦。据《呼兰府志》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旗地垦地面积为4500垧,旗招民垦为垧,共计垧,这时旗人手里的土地明显少于民人所耕的土地,随即呼兰地区的土地开始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直到同治七年(1869年)德英奏请将呼兰地区未经招放的各地暂行停放,在同治八年(1870年)呼兰地区重新封禁。

至咸丰十年(1860年)前招垦大部分都在呼兰的巴彦、木兰以及绥化一带,且只有一些旗、屯、站地、旗户私自招民开垦等一些地方得到开发,通肯、克音地势偏远,始终都处于大量禁封的状态。在光绪6年(1880年)先后都有御史英俊和内阁学士尚贤提议开禁通肯,但都以有碍边围、害多弊重等理由反对。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依克唐阿奏请“又谕、前据依克唐阿奏、遵筹通肯封荒开禁招恳。开禁招垦。有利无弊。”[4]光绪十五年(1889年)御使杨晨又提出“近年以来,叠据中外臣工,奏请招民认垦,均未允行,诚以该处荒地,一经开垦,势必将牧猎之场,渐行侵占,旗丁生计日蹙,流弊不可胜言。”[4]有恐旗务拒绝。光绪二十一年(1895)因甲午战争的失败,黑龙江将军增琪上奏:“黑龙江东南一带,膏腴千里实多宜稼之区,前将军恭镗,依克唐阿屡请开垦因恐炮旗子生计未经议准今该护将军复举通肯克音汤旺河,观音山四处,奏请钦派文职大员前往勘办开垦。”[4]甲午战争之后,为了缓解边疆危机,呼兰开垦一事随后允准,至此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通肯等地区才全部放垦完成。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 网址: http://www.zgtdzz.cn/qikandaodu/2021/0313/562.html



上一篇:一图读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下一篇: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的灰色关联

中国土地投稿 | 中国土地编辑部| 中国土地版面费 | 中国土地论文发表 | 中国土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土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