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土地》期刊栏目设[01/26]
- · 《中国土地》投稿方式[01/26]
- · 中国土地版面费是多少[01/26]
在沉默的风景中低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是电影,是纪录片,这些分类都不再重要。也渐渐对看电影不再有那么大的兴趣。阅读,更多是思想的、宗教的、历史的。以一种更为深入的阅读,来拓宽自己被禁锢已久的视野,走出
是电影,是纪录片,这些分类都不再重要。也渐渐对看电影不再有那么大的兴趣。阅读,更多是思想的、宗教的、历史的。以一种更为深入的阅读,来拓宽自己被禁锢已久的视野,走出多年来对文化和艺术的沉溺。即便是那些经过有色镜片过滤已显得有些变形的文字,也依然可以穿透时间的尘埃。
影像依旧在做,基本是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记录。以前是一群一群的人物,渐渐过渡到地形、环境和社会风景。在这样一座小城的有限空间和时间中,能逐步地深入,注视、体验,无论是光影的变幻,还是空间的呼吸。
以前云之南、宋庄、南京影展还在的时候,内心有一种希冀,会在哪个地方放映,和观众互动,和同行交流。其实大多数所谓的交流,是鸡同鸭讲,各自方圆,缺少同一层面的实质性对话语境和文本的准确性。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惺惺相惜和温暖慰藉,使彼此仿佛在荒原孤旅中显得不再孤单。其实本质上依然是你一个人在面对你所生存的土地,并用影像将之转换成你的作品,里面有自己的感受,以及生命的流逝。
影展不在了,其他的放映也不再确定。放下心来,更坦然了。没有观众的存在,影像成为自足的,制作也变得更加纯粹。它既然成了你的生活方式,也自然和你的日常相关。晨昏暮蔼中的林林总总,终于可以用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去关照,去记录。没有了以前制作中的挣扎和焦虑,影像也可以更加宁静,无论面对喧嚣的马路还是浮躁的心灵。可以确定的是,影像和生命一样,会一直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缓慢而坚韧的生长。
我现在做的东西是纪录片吗?或者是电影吗?我不认为一定是,也不认为一定不是。它只是一个尽可能忠实的影像文本和与之互文的文字记录,记录了我所在这座城市的空间和时间,以及人物的肖像、记忆和命运。是试图通过平视的个人目光,来书写一个地方的影像志和地方志。人物的不期而遇,空间的似曾相识,以及熟视无睹后再次产生的陌生感,都使我重新认识了我所生活的这片时空,并努力把它转化为影像或者说社会风景。是地理的、地形的,也是内心的、社会的。在环境人物、山川河流、街道房屋和阴晴雨雪之间,加之我的主观感受,建立起一种内在的必然性关联,也成为之前一系列人物群像的背景。童年,青年,中年,老年,身边的同龄人在逐渐消失。注视着这些熟悉而陌生的脸,像沟壑纵横的田野,保留着时间的印迹。一个人走过去。一棵树矗立着。一朵云孤零零飘在空中。蚂蚁们成群结队地移动。我们是和它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吗?我们和处在同一个空间的人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吗?有时人和人的距离真的很遥远。词语是苍白的,无法传递那些细微而精确的讯息。对话也常常是在误解和理解之间潜行。
影像或许能成为一个工具,成为一个载体,将那些无法用词语准确诉说的感受呈现出来,并与自己的生存体验相关。有限的个体生命无法更多地感受绵延的时间,我们只能生活在当下,生活在此处。持续记录下来的影像碎片,乃是生命流逝的河床。
生命四季和自然四季的双重变奏,内心风景和外在风景的交相辉映,让我在凝视中重新领受我所生活的这一处处空间、一张张面孔。一堵墙,一棵树,并带给我全新的感受。用影像记录下来,成为后期制作中的《沉默的风景》。
生活在继续,拍摄在继续。生命没有停止,就只能向前走。我的思想会走向哪里,影像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都无法预期。或许这样的不确定性,除了带来诱惑和挑战,也使生命的丰盈成为可能。旅程,风景,不会一样。但心存感激和敬畏。
早年听西方古典音乐,满眼都是名作。现在能听的越来越少,老巴赫依然是塔尖。其他领域也是一样。好多东西,从生命中走过、消失,不再关注。也会有一些始终伴随,并时时警醒自己。其实,一个人需要的东西真的很少。电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记录当下生活的影像文献和人物肖像,会穿过时间和记忆,比我们的生命走的更远。
所谓“独立影像”,喧哗过后四处飘散,不说也罢。全部是牡丹和全部是荆棘一样可怕。何必需要更多的同路人,每个人都沿着自己的路径独自前行。好在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 网址: http://www.zgtdzz.cn/qikandaodu/2021/0413/768.html
上一篇:呼图格沁来自土地的祈福
下一篇:浅谈造林整地与植树造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