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关于旋耕机使用效果与应用的分析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 旋耕机的使用效果 1.1 旋耕机的运行机理和积极作用 旋耕机的类型多种多样,分为立体式旋耕机、卧式旋耕机和斜置式旋耕机等,尤以卧式旋耕机的应用范围最广。旋耕机主要由传动

1 旋耕机的使用效果

1.1 旋耕机的运行机理和积极作用

旋耕机的类型多种多样,分为立体式旋耕机、卧式旋耕机和斜置式旋耕机等,尤以卧式旋耕机的应用范围最广。旋耕机主要由传动部件、辅助部件和工作部件共同组成,借助拖拉机的动力输出得以自行运转。在旋耕机运转的过程中,刀片会以高速进行运转回旋,对土块进行切削加工,加工后的土块被直接抛到机器的后方,经由碰撞成为细碎的土壤。现在,我们以水稻为例,测试旋耕机的使用效果。如前文所述,旋耕机可以一次性完成犁、粑、翻、平等不同工序,不仅提高了劳作效率,而且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在初次旋耕之后,土壤层次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在保证土层不乱的前提下,我们选择将耙压和起垅一起操作,加深旋耕的深度,直至切碎作为根茬,这一操作下的土壤将比初次旋耕后更加松软和细碎,扩大了旋耕耕深的范围,满足增厚土壤熟化层的需求,改善了土壤深层的透气性能,提高土地持水能力及各种农作物种植需要深耕的农业工艺技术的要求。连续3年使用旋耕机进行耕作,该农户责任田土壤有机质增加了0.2%~0.4%,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了1.4%~7.1%,土壤持水量上升为3.05~4.5%,农田粮食总产量上升了3%~5.0%[1]。由此可见,旋耕机运用于农作物耕地上,不仅可以净化环境,发展生态作业,还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质量,弥补化肥投入不均匀的问题,对扩大耕深范围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2 旋耕机使用的消极效果

旋耕机使用的消极效果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耕作质量无法保障。由于作业人员缺乏科学农耕的专业技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致使其在耕作过程中降低技术标准,且缺乏完善的配套技术,从而降低了作业要求和质量;2)耕作深度不合标准。机械化操作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效,因此,部分作业人员片面的追求作业的完成效率,草草了事,导致耕作的深度不达标,为培育壮苗埋下隐患;3)耙耱作业不达标。由于耙耱作业的马虎完成,造成土壤之间存在诸多明暗坷垃,土层之间的空隙较大,无法储藏水分,为根系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最终造成农作物存货量低,生长水平参差不齐[2]。

2 提升旋耕机应用效果的措施

2.1 推行规范耕作模式

旋耕机的使用效果不佳,关键在于耕作模式的不规范,造成耕地质量难以保障。因此,我们要结合旋耕机和农作物生产的实际需求,对旋耕耕作拟定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推行规范的耕作模式。此外,深耕通过打破犁层,改善了土壤性质,促使土壤中的成分相互转化和渗透,让土壤的松软度、密实度和营养度更加平均。因此,我们可以隔年轮换使用旋耕机与深耕机,保障耕地土层的深浅达标率,并将旋耕与耙耱结合使用,旋耕后及时耙耱,确保土层翻盖严实,避免空隙和隔层。

2.2 增添新型配套机械

国家大力支持农机推广,并给予一定的补贴政策,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政策,以地区试验示范的方式,积极引进深松、施肥、旋耕、播种和镇压一体化的播种机械,实行农耕播种一条龙,确保农业种植的质量和水平,也为旋耕机的使用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撑。

2.3 实施规模化经营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致使农村地区出现大量闲置土地,为土地流转和整合利用提供了条件,便于农村地区实行土地规模化和机械化经营。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掘农村地区的闲置土地,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将设施农业推向广大的农村地区,培育新型农地经营主体,整合闲置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科学的农耕方式,将旋耕作业与深耕作业结合使用,完善耕作流程,使土壤耕作深度达到标准要求,优化土地表层的平整度和土壤之间的密实度,为农作物生长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3]。

2.4 完善配套技术

在引进旋耕机的同时,应选择正规的生产厂家,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邀请这方面的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对操作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操作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培养操作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并统一规范作业操作的技术标准,让操作工作人员根据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作业。定期保养维修,避免在耕作过程中出现故障问题,影响耕作进度。同时,针对不同的作业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从而提升耕作作业的质量[4]。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 网址: http://www.zgtdzz.cn/qikandaodu/2021/0414/784.html



上一篇:开在土地上的奇葩重庆市农科院藤蔓园
下一篇:科学施镁让土地美起来

中国土地投稿 | 中国土地编辑部| 中国土地版面费 | 中国土地论文发表 | 中国土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土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