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舞蹈家夏冰的苗乡舞韵,大地的诗词歌赋

来源:中国土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舞蹈家夏冰 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鼓点,夏冰编导的体育舞蹈《阿依踩》把苗乡花山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苗族是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

▲舞蹈家夏冰

伴随着振奋人心的鼓点,夏冰编导的体育舞蹈《阿依踩》把苗乡花山节的气氛推向高潮。

苗族是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蚩尤九黎部落,在涿鹿大战后,苗族先民经历了无数次规模不等的迁徙。

翻开中国十一五计划重点规划项目《苗族通史》可以看到,屈原的祖先是和苗族人祖先一样的。楚国(苗国)即将灭亡时,屈原进宫(湖北洛阳)劝告腐败的楚哀王出兵救国,但楚王沉溺于歌舞娱乐,不顾人民死活。屈原见此情景,悬石于脖子投江。楚国(苗国)被灭后,公元后896年至950年,苗人最后一次大迁徙中,为怀缅失去的山川家园,让后人铭记先民,永传后代。苗族人民站或坐在山坡上,举行盛大的活动,服饰五彩斑斓恰似盛开的山花,因而取名花山节,也叫踩花山。节日期间,青年男女通过歌舞相见相识,互定终身,繁衍后代。

夏冰生活在多民族的湖北省,从小痴迷舞蹈,接触到苗族文化后,产生极大的兴趣。她深入苗寨,寻访苗家故事,研讨苗族音乐,研究苗族舞蹈,在现代的思考中汲取古典文化的精髓,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民族风情舞蹈,并频频获奖。其中,《阿依踩》和《巴山豆》引人瞩目。

以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花》为基调创作的《阿依踩》,表现了苗族青年男女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的美好愿景。苗语中,“阿依”是“美丽的女孩”,“踩”源自苗族的盛大节日“踩花山”。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早年习武的夏冰巧妙地融入武术元素,增添了力度美。《阿依踩》突出了苗族传统文化习俗,表现了苗族人民无拘无束的豪放天性,山野之风夹裹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既充满原始的野性张力又富有现代生活的铿锵节奏。

《阿依踩》是真情迸发的舞蹈,也是歌咏大地山川的浪漫史诗。

夏冰说,我始终记得已故的吴晓邦老师说过的话:“舞蹈要像诗一样,要追求诗的风格和意境。”生命是大地的一部分。世间万物,所有的生长离不开大地的滋养,我的舞蹈是献给大地的诗与歌。

“巴山豆喂叶叶长喂,爬崖爬坎来望娘唻。巴来巴去把山转唻,巴下山唻巴上坡,巴来巴去唻找他娘唻……”

这是夏冰创作的《巴山豆》的灵感来源。同名苗家童谣表现的是孩子对母亲浓厚的依恋之情。夏冰以传统文化为依托,融入“留守儿童”的故事,在古老的曲调里讲述当代亲情,真实还原农村打工者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社会现象,引人遐思,震颤心灵。

夏冰不拘泥于传统童谣的悲伤调子,在展现孩子们享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关爱时,独辟蹊径,背景音乐转换成“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现代童谣,舞蹈轻松活泼,孩子们欢声笑语,充满童真童趣。音乐的运用,仿佛信手拈来,却见匠心,使作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具有现实意义。

苗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历经苦难,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芦笙、山歌、舞蹈、服饰,形成一部无字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里源源不断地演绎着苗族人民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深入体验中,夏冰以一个艺术家的睿思挖掘民族精魂,通过细腻传神的肢体语言真实展现苗风苗韵,用浓郁热烈的舞蹈语言,吸引更多的人走近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走进苗乡的山山水水,去体会一个民族的兴衰历程,对个体生命更进一步思考,从而把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沿袭下去,传播出去。

苗族人多生活在山巅,历经迁徙,与犹太人并称世界上流放最多的民族,苗族人遍布世界上20多个国家。苗族人能歌善舞,数千年来,苗族歌舞伴随历史的演变,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风貌。

夏冰深情地说,苗族是一个有意思的民族,我喜欢这个民族,我愿意继续寻找藏在大山深处的艺术瑰宝,结合现代生活,创作出更多的舞蹈作品。中国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苗族历史和汉族历史彼此交融不分你我,关于屈原是汉族还是苗族历来有争议,但无论哪个民族,都承认他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的《离骚》《九歌》名垂千古。夏冰看到,如今苗族人民生活安定,处处一片美好景象,作为一名舞者,她要用舞蹈反映出苗族人民今非昔比的精神风貌,用热情续写大地的诗与歌。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目前,舞蹈艺术家夏冰身在湖北,心系苗族文化,带着对这个民族深深的敬意,潜心创作。(文/滕燕)

【来源:北方网】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 网址: http://www.zgtdzz.cn/zonghexinwen/2021/0302/443.html



上一篇:业内:房企拿地分化将持续
下一篇:谭松韵古装造型被吐槽,她霸气地自拍回应,羡

中国土地投稿 | 中国土地编辑部| 中国土地版面费 | 中国土地论文发表 | 中国土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土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